在最初的九年里,Air 氣墊因為出色的性能而備受讚譽,同時氣墊的空氣容量也調整到了最適合運動的狀態。但在當時,NIKE最具生命力的這項元素仍然不為人所看到。而在 1987 年,當 Air 氣墊第一次出現在了鞋子外部的時候,掀起了一陣狂潮。
最初只是一個簡單的技術元件設計讓 Air 氣墊成了球鞋設計的關鍵元素。可視 Air 氣墊憑藉自身的美感成為了人們的嚮往。
下面的三個例子展現了設計和生產部門如何通過別出心裁的手法幫助不斷創新和重塑 Air 技術,使它的生命力得以持久延續。
1. 分叉縫結構賦予 Air 氣墊高度
Nike Air Max 的創新需要在穩定和體驗兩者之間達到巧妙的平衡。最新 Air Max 720 柔軟至極的腳感便是通過不斷追求材質和結構的極限實現的。這雙鞋的氣墊鞋底不僅能夠提供明顯的彈跳感,而且還能為雙腳提供支撐。不能讓穿著者有搖晃感,否則舒適的初衷就打了折扣。
Air Max 720 氣墊的厚度達到了 3.8 厘米,達到史前未有的 Air 氣墊容量。
設計的一個理念就是往大的方向發展。創新分叉縫結構讓氣墊的輪廓形成的大幾何形狀確保了它的結構完整性。
2. 吹塑技術成就 Max Air
碩大的氣墊最初之所以能夠創造出來僅得益於一項技術:吹塑成型
有了吹塑技術,Air 氣墊可以呈現更多的形狀和設計,包括在一個氣墊內形成不同的高度以便塑形。設計師可以利用不同的壓力創造不同的空氣室或空氣莢,為穿著者提供卓越的分區緩震體驗。吹塑技術讓設計師創造出了最高的氣墊(並提供持久的衝擊保護),把中底的泡沫材質最小化,設計出迄今為止氣墊可視度最高的Air鞋款。
在吹塑之前,NIKE設計師先增加空氣包側壁的氣壓,以此調整 Air-Sole 氣墊的高度,讓它幾乎達到了極限。
吹塑技術改變了一切。它為NIKE設計師和工程師提供了新的創作方式,讓他們能夠設想出更新的緩震系統,同時讓 Nike Air 更好的展現在人們面前。吹塑技術也讓生產速度和效率大幅提高,成本顯著下降,因為他讓氣墊的焊接和形狀可以一步成型。
Max Air 大事記
1991 年:NIKE資深設計師布魯斯·基格爾(Bruce Kilgore)是最先把Air技術用於籃球鞋的設計師之一,他用吹塑技術創造了第一個 Nike Air 180 氣墊,可以透過鞋跟和鞋側看到氣墊。
1993 年:NIKE將進一步完善的吹塑技術運用在了 Air Max 93 身上,讓NIKE的設計師得以突破中底的阻礙向外延伸來創造新的氣墊。這項新的技術讓鞋子的柔軟度大大提升了約 35%,為穿著者帶來有明顯的 Air 緩震效果,同時實現鞋跟部位氣墊完全可視,營造出一種富有衝擊力的觀感。
2006 年:NIKE創造出了第一個 360 度 Nike Air 中底,完全淘汰了傳統的中底。(這個項目起源於一個稱為「空氣泡」的概念,即把一個塑料片真空塑形成一個中底加一個外底的形狀,把另一個塑料片放在頂部,把這些 Nike Air 氣片合起來,然後向內充氣。)Nike Air 360 充分展現了 Nike Air 創意是如何發展和轉變的。
吹塑工作原理
首先,把 TPU 顆粒放入一個加熱的桶中。一個轉動的螺旋槳把這些球剪碎,直到它們變成液體。等到這些材料變粘後,把它灌入一個形狀為最終理想部件的模具中(就像把牙膏擠進管子中一樣)。這些塑料冷卻後,就會從機器中彈出來,變成成品部件。
NIKE不再使用六氟化硫氣體後,就從吹塑轉向微液層熱壓成型技術。用吹塑技術製造出來的相同設計也通過熱壓成型技術複製出來,不僅讓NIKE消費者體驗到無縫轉換,而且用的還是 Max Air 的名稱。
3. 外側包圍拼接技術減少鞋子層次
外側包圍拼接技術(OSP)是一種 TPU 材質拼接方式,足夠耐用可靠,可以將氣墊和鞋面的咬合線連接起來。當NIKE研發出 OSP 的時候,它讓 2016 年的 Nike Air VaporMax Flyknit 成為了可能,那是第一個不用泡沫、不用橡膠、不用粘合劑的 Air 氣墊。在那之前,所有的 Nike Air 鞋款都要用泡沫或 TPU 墊皮來把氣墊和鞋面連接起來,這樣一來就增加了鞋子的重量,氣墊的柔軟度、彈跳性和靈活感也會降低。
外側包圍拼接技術不可或缺的三大原因
- 1. 外側包圍拼接技術為氣墊的放置提供了一個更厚更堅固的框架,同時確保了氣墊的靈活性(就像網球拍堅硬的邊緣可以支撐跳躍的球拍線一樣)。
- 2. 這種拼接方式讓設計師能夠使用不受限制的大空氣室來塑造氣墊的頂部,讓它貼合腳的形狀,這是一個極為艱難的任務。
- 3. 外側包圍拼接技術的分合線可以被隱藏起來,讓氣墊和鞋面的連接看起來天衣無縫。
PS:NIKE品牌除了AIR气垫鞋、Air Jordan、Air Force 1、Nike Dunk...等時尚潮鞋外,Nike Cortez "阿甘鞋" 系列也受到了不少鞋迷們的歡迎和喜愛。
留言列表